責任|精華篇

新媒體賦予我們前所未有的發言權和分享空間,有時候我們的發言影響力不亞於新聞工作者。然而,有時候很容易會容易忽略了自身作為資訊發放者的責任。

  • 新媒體賦予我們前所未有的發言權和分享空間,有時候我們的發言影響力不亞於新聞工作者。然而,有時候很容易會忽略了自身作為資訊發放者的責任。
  • 在新媒體上,錯誤資訊一經發放,極難透過修正功能完全消除影響。
  • 基督徒必須小心核實求證所發放的資訊,以免成為錯誤資訊流傳的幫兇,跌入自毀公信力的陷阱。
  • 我們對真理固然要擇善固執,卻不可失卻對別人的尊重,無須以攻擊對方來證明自己的立場正確。

「凡我所行的,都是為福音的緣故,為要與人同得這福音的好處。」(哥林多前書9:23)

閱讀〈責任〉全文:http://netfish.cc/2014/10/31/responsibilities/

可能|精華篇

有不少時候,可能與否並非受制於技術或資源,反而是取決於我們的心態、創意和想像力。

  • 有不少時候,可能與否並非受制於技術或資源,反而是取決於我們的心態、創意和想像力。
  • 台灣陳穎青先生《老貓學出版》的出版實驗有幾個很值得思考的地方:
    1. 運用新媒體和數碼出版平台,可嘗試不同的資訊發佈和授權模式;
    2. 在付費和免費之間,可以有其他可能性;及
    3. 透過調節版權管理模式大幅度提升影響力。
  • 發掘可能性,最重要的是如何把這些新媒體和數碼出版平台作適當搭配,設計出更靈活合適的服務選項。

「凡我所行的,都是為福音的緣故,為要與人同得這福音的好處。」(哥林多前書9:23)

閱讀〈可能〉全文:http://netfish.cc/2014/10/24/possibilities/

實驗|精華篇

沒有理論的實踐容易妄動、沒有實踐的理論流於空談。建基於理論的實踐就是實驗,科學精神就是在不斷實驗的歷程中完善理論。

  • 沒有理論的實踐容易妄動、沒有實踐的理論流於空談。建基於理論的實踐就是實驗,科學精神就是在不斷實驗的歷程中完善理論。
  • 台灣傅瑞德先生《一個人的出版史》的出版實驗不單是一次從文章到電子書再到實體書的實驗,最有趣的地方是透過這種混合模式(即數碼出版加實體出版)讓這些原來沒有計劃成書的內容傳播到世界不同的角落,發揮影響力。
  • 只要我們肯放下固有思維,思考清楚如何配合機構異象為受眾創造價值,透過實驗核實想法、完善理論、調整心態、培訓同工,新媒體和數碼出版就能為我們帶來無限廣闊的創新空間。

「‬這不是說我已經得著了,已經完全了;而是竭力追求,或許可以得著基督耶穌所要我得著的。‬ 」(腓立比書 3:12)

閱讀〈實驗〉全文:http://netfish.cc/2014/10/17/experiment/

機制|精華篇

善用機制令基督徒可合法地使用福音資源,亦可加強群體交流,互為補足、彼此連合,更有效運用資源。

  • 在新媒體時代,分享資訊早已成為合理期望。
  • 優化授權方式,靈活行使版權,活化福音與牧養資源的使用,關鍵在於建立或運用現有的授權機制,令版權持有者及使用者都感到簡單、方便、易用,把需求與供給連接起來,讓雙方都能省時省力,各得其所。
  • 無論是自訂簡單的授權條款,或是運用「共享創意」(Creative Commons),都可活化版權,加強流通。
  • 善用機制令基督徒可合法地使用福音資源,亦可加強群體交流,互為補足、彼此連合,更有效運用資源。

「全身都靠他聯絡得合式,百節各按各職,照著各體的功用彼此相助,便叫身體漸漸增長,在愛中建立自己。」(以弗所書 4:16)

閱讀〈機制〉全文:http://netfish.cc/2014/10/03/mechanism/

%d 位部落客按了讚: